首页
安博苹果手机版app下载介绍
产品展示
新闻动态
栏目分类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安博苹果手机版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试卷真迹,手写字让人汗颜,犹如印刷体

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的试卷真迹,手写字让人汗颜,犹如印刷体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43

在古代,能当上状元那可是天大的本事。光有顶尖的才华还不够,还得靠十足的运气,这两样少一样都不行。

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历史中,有明确记载的状元总共才600多人,这些人堪称“凤毛麟角”,要不是祖上积了大德,一般人根本别想考中。

有趣的是,纵观历史,那些真正有能力的杰出政治家,虽然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,但真正考中状元的人却少之又少。

这么说吧,考上状元的人未必就擅长管理国家,这话可能没错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,虽然状元在官场上不一定有大作为,但他们的确是有真本事的。

状元的水平到底有多高?看看他们写的字就能明白!他们的字迹工整得让人惊叹,简直和印刷出来的一样。

【“最后一位状元”】

中国的科举制度,从隋朝取消贵族推荐制、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开始,到唐朝就发展成了正式的选拔机制。从那以后,历朝历代都依靠科举考试来挑选人才,为国家招揽各地优秀人才。

唐太宗李世民曾豪迈地说:“天下的英雄豪杰都已被我收入囊中!”这句话把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自信与霸气展现得十分到位。

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优秀人才。

最关键的是,它为底层民众提供了向上层统治阶层晋升的渠道,这对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政权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。

如果一个国家里,社会阶层僵化,有才华的底层人找不到上升通道,而没本事的权贵却占据高位,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长久稳定呢?

"科举"这项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历代统治者都将其视为重中之重。在过去,无论哪个朝代,只要有人在科举考试中作弊,那都是要掉脑袋的死罪,没有半点商量的余地。

科举考试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"严苛"的人才选拔体系。

在这套选拔机制中,可以说,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个个都是有真本事的读书人,而且职位越高,他们的学问就越扎实!

有人可能会问,既然这样,为什么电视剧里还经常演那些考场作弊的事儿,好像有钱人家的孩子只要花钱“打点”,就能轻松当官发财?

这种情况虽然不能说完全不存在,但在整个历史长河中,真正能取得成功的例子屈指可数......

且不论古代公开存在的"买官"现象,单是那套严格复杂的科举考试程序,以及一旦作弊就会面临的严厉惩罚,就能看出这种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!

这种选拔机制挑出来的都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,尤其是状元,更是万里挑一的精英,可以说是人群中的佼佼者。

以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为例,光是看他参加殿试时写的答卷,就能感受到他过人的才华。

【“馆阁体书法的流行”】

在古代,状元是极其稀有的"宝贝",由于年代久远,历经朝代变迁,能保存至今的状元书法作品已经很少,而留存下来的真实状元考试答卷就更加稀有了。

幸运的是,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当年参加殿试的答卷,如今依然完好保存着。

刘春霖的书法确实厉害,他的字迹饱满、颜色深黑、形态端正,简直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工整。光是这一手漂亮的小楷,就已经让大多数人望尘莫及了。

只要看过的人,都会忍不住感叹,觉得他确实配得上"状元"这个称号。

别说是现在遍地开花的所谓“书法家”,就算是在以前人人都用毛笔写字的年代,这样的字也是顶尖的好字。

有人或许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,以前的读书人都能写出这样的字,只是现在的人不太会用毛笔了。

要是你抱着这种想法,那就完全走偏了。

以近代著名的洪秀全为例,他后来建立“太平天国”、发动农民起义,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所致。

不少人认为这样的人才肯定是被那些无能的官员给耽误了。但只要你看看洪秀全那写得“歪七扭八”的字,就能明白,要是他真能“考上”,那才说明当时的官场已经烂到根了。

通过这个对比,你就能明白,能当上状元的人绝对不简单,和洪秀全这种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根本不是一个档次。

不少人会有疑问,古代科举为了防止作弊,普遍实行了"糊名、誊录"等办法,既然如此,书法水平的高低,又怎么会影响到考试结果呢?

实际上,尽管以前的科举考试阅卷用的都是红笔誊写的"朱卷",但一旦考生中了榜,考官还是会查看他们的"黑卷"(即考生原本的答卷),主要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字写得怎么样。

要是写出来的字像鬼画符一样,以后当了官处理公文,谁能认出来?要是这样的东西递到皇帝面前,岂不是让人笑话?

以前写公文特别注重字迹工整,要求写得清楚、规范、笔画饱满,这种风格被称为"馆阁体"。而刘春霖的书法,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,写得非常出色。

能否进入榜单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字写得怎么样。

到了殿试这一关,考生就不用再经过誊抄环节了,文章直接送到皇帝面前,由他亲自审阅。这时候,字写得怎么样就变得特别重要,直接影响着皇帝对文章的第一印象。

据说刘春霖能成为状元,跟他名字也有不小的关系。那时候慈禧太后和光绪的珍妃关系不好,原本该拿第一的广东考生名字里带个“珍”字,正好触了慈禧的霉头。

不管这些传言是真是假,有句老话说得挺在理:“武艺难分高下,文采各有千秋。”

由于评价标准掌握在掌权者手中,他们自然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想法的人,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的了。

不管怎么说,能考上“状元”的人,那绝对是顶尖中的顶尖,千里挑一的人才。像洪秀全那样的人,就算排到天边也轮不到他。

不少人觉得,字写得再漂亮,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,最后还不是只会咬文嚼字,对管理国家大事一窍不通,成了个只会空谈的无用之人。

不是这样的。

很多人对古代科举制度有很深的误解,认为统治者用“四书五经”来限制读书人的思维。但事实上,那些通过科举脱颖而出的人,个个都是才智过人、能力出众的佼佼者。

只要肯花时间,多加磨练,怎么可能做得比一般人还差呢?